爱了爱了甘肃两处宝藏新发现都在这附
圪垯川遗址
南佐遗址出土的器物
圪垯川遗址出土陶器(本版图片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年,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周年和仰韶文化发现周年之际,陇山西麓张家川圪垯川和陇山以东庆阳南佐两处仰韶文化遗址入选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前不久,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入围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考古新发现带给我们很多震撼和感动的同时,也刷新了我们对陇山两侧的史前社会与文化发展高度的认知,提示我们要重新认识、评估、阐释和思考该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更宏观的黄土高原高地视野下对该地区做系统性的考古和研究工作。
本期特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佐遗址主要发掘人员张小宁结合圪垯川遗址、南佐遗址两处考古新发现,开启我们对甘肃历史文化的探寻。
1陇山独特的地理位置
圪垯川遗址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之一,代表了仰韶文化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清晰再现了半坡类型向庙底沟类型嬗变过程。南佐遗址等级之高、规模之大、布局之严整,在整个黄河流域前所未见,发掘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和高等级的礼器表明南佐遗址是陇东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高等级中心聚落,是探索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性遗址之一。
我省这两处仰韶文化遗址位于陇山两侧。为何都在陇山?首先要说说陇山独特的地理位置。甘肃的简称是陇,陇即陇山。陇山,古称龙山。现在人们对陇山几乎没有什么概念,称其为六盘山、关山、大陇山、小陇山等,这使得陇山山脉的概念被分割和缩小了。其实陇山山脉是一个大的历史地理概念,陇山之名由来已久,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意义的圣山。陇山山脉坐落于陕、甘、宁交界处,是该地区一座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北段称六盘山,南段称陇山(包括关山),是一座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山地,长约千米。山脉东西两侧分布了陕西省宝鸡市,甘肃省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陇山山脊海拔超过米,最高峰米缸山米,北侧的六盘山海拔米。
陇山两侧的泾、渭河上游地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陇山两侧属典型的高原黄土地貌,黄土堆积深厚,多纵横交错的黄土沟壑、梁峁、冲积谷地和塬面,山脉将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分割为泾河上游地区的陇东黄土高原;渭河上游的陇西黄土高原以及陇山以北横跨东西的宁夏南部地区。
陇山西麓属渭河水系。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河流自北向南汇入渭河,主要河流有渭河、葫芦河、渝河、庄浪河、水洛河、南河、狗娃河、牛头河、藉河等。海拔多在-米之间,分布深厚的黄土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因河流切割,地形破碎,梁、峁、丘陵占优势。
陇山以东属泾河水系。平凉境内因泾河发源于六盘山,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基本自西向东流,主要河流有泾河、汭河、黑河、达溪河;庆阳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河流一般自北向南流,主要河流有茹河、洪河、蒲河、马莲河、四郎河、九龙河等。海拔-米左右,黄土地貌以塬为主,塬面比较平整,河流树状分布。
陇山东西两侧的黄土高原地区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司马迁曾言:“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陇山两侧同陕北、内蒙古中南、晋中北同处北方长城沿线,地处“狭义的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交汇地带,也是连接中原腹地和甘青地区和欧亚草原的东西交通要道,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生态交错带。这一地区历史时期久负盛名,《读史方舆纪要》卷52:“陇山,北连沙漠,南带岍渭,关中四塞,此为西面之险。”夏商时属古“雍州”之地,西周时期是周之“西土”,秦属北地郡,西汉分属北地、安定二郡,汉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十分复杂,文化发展同时受到关中、陕北、甘青地区乃至欧亚草原的多重影响。
2陇山两侧复杂多样的史前文化
陇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该地区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上有了特殊的意义。年考古学家苏秉琦就曾指出(陇山)六盘山东西两侧古文化的发展道路是有差异的。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差异是在仰韶文化晚期之后才形成的,在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陇山东西的泾、渭上游地区文化面貌与关中地区呈现出空前的一致性,这种格局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距今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晚期,陇东与陇西之间的文化开始出现分化,区域差异愈加明显,但仍属于仰韶文化系统,只是文化内部的地方性差异更加明显。陇山两侧目前所见到的仰韶文化早期的聚落都属于半坡类型晚段,或称史家类型,此时仰韶文化扩展至甘肃东部和东南部,渭泾河上游、西汉水上游、牛头河流域、葫芦河、白龙江流域都分布着这个时期的遗存,并已扩展至宁夏南部的渝河沿岸。仰韶文化早期偏晚阶段,陇山两侧地区文化面貌比较一致,聚落数量比前仰韶文化时期增加不少。因而,与关中地区一样,陇山两侧是仰韶文化早期发展的一个主要区域。
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时期,其文化影响力和文化面貌的一致性更是空前绝后。到了仰韶文化晚期,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加之该地区处于生态交错带,人口增加,资源紧张,人群的流动增强,文化面貌开始呈现较大差异。陇山西麓发展为石岭下类型和以大地湾四期遗存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宁夏南部也出现了隆德周家嘴头等仰韶晚期遗存;泾河上游的陇东地区仍然与关中地区仰韶文化保持一致。
庙底沟二期阶段,陇山以西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即甘肃仰韶文化或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陇山以东和宁夏南部主要为常山下层文化,陇山东西两侧成了两种文化互动、交汇、碰撞的区域,彼此渗透与融合。距今-年的龙山时代,陇山东西两侧分布着菜园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等多个考古学文化,文化面貌愈加复杂多样,文化内部的分化和差异愈加凸显。
自仰韶文化晚期以来,陇山东西就处于多个考古学文化交流互动的地区,文化分异加剧,文化分化明显,文化势力此消彼长,各个考古学文化之间相互博弈、碰撞、融合,正是在这样一种此起彼伏的南北、东西对峙格局下得以不断发展,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加速了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最终催生了复杂的文明社会。伴随着环境和气候变迁,陇山两侧开始分道扬镳,不同人群也开始选择和适应不同机制。
3两处遗址中的考古新发现
陇东地区位于泾、渭河上游的黄土高原东南缘,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陇山两侧的泾、渭河上游地区的史前考古研究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