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风姿辗转万里都宛丘迷茫千年见谜底

聪明、勇武的伏羲带领部族在出生地古成纪(今甘肃天水)的山区里发展壮大起来。但由于人口增多,而山里的野兽、野果越来越少,他们常常挨饿。特别是到了风雪交加的冬季,人们更是饥寒交迫,不少人被饿死、冻死。为了生存和发展,伏羲部族被迫进行大迁徙大流动。一支沿着汉水入蜀,最后抵达云贵高原。另一支由伏羲率领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前进。他们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了潼关,沿着黄河艰苦地跋涉。他们越过了崤山、王屋山、太行山,终于看到了一望无垠的大平原,逐水草而牧,傍丘壑而居,一路向东,折而东南,辗转万里到了黄淮平原的腹心地宛丘。他们登上这个大土丘放眼望去,东边一条河,从宛丘附近向东南潺潺流去。西边一个大湖,湖水浩瀚无边,湖中鱼跃鸟飞。南边有茂密的树林,林中有鸟鸣兽吼。北边的青草、野花五彩斑斓,一望无涯。此处有高丘可居,有鱼虾可捕,有鸟兽可猎,在伏羲看来,这是最理想的定居之地。于是,就决定定都宛丘。从此,伏羲和部族先民就在这里创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业迹,带领先民从原始愚昧迈进了初级文明的门槛,创造了至今令世界瞩目的中国远古文化。因此,宛丘这个地名也被庄严地写进了史册。

《五帝纪》载:“帝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以木德继天而王,都宛丘。”

《竹书纪年》:“太昊庖牺氏,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即位。都宛丘。”

《路史太昊纪》: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

淮阳古称宛丘。自炎帝在伏羲的故都上建都以后,淮阳又称陈。所以,宛丘和陈都是淮阳。后人的著作中也有把伏羲都宛丘写成伏羲都陈的,如:

《帝王世纪》:“天皇庖牺氏都陈。”

《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都于陈。”

《左传》:“陈,太皞之虚也。”

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也说陈(河南淮阳)是太皞之墟。

伏羲在宛丘一带定居下来之后,很快发展壮大起来。他以蜘蛛为师,发明了网罟,就在宛丘附近的大湖里用网捕鱼,在森林里用网打猎,捕到了更多的鱼虾和鸟兽,先民的生活有了保障。还把吃不完的鸟兽养起来,伏牛乘马,“养六畜,以充庖厨”。这就是中国畜牧业的开始。他还正姓氏,制嫁娶之礼,结束了血亲婚配,提高了人口质量。他还教民熟食,治屋庐,构房舍,结束了穴居和巣居,改善了人们的食物和居住条件。他又教先民作甲历定四时,画八卦分阴阳,使人类的头脑逐渐聪明起来,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挑战自然的能力。还以龙纪官,分理海内,古中原成了风姓龙族的一统天下,伏羲成为远古中原大地“为百王先”的第一帝王。伏羲到了晚年,精力不支,由女娲当政。“女娲氏没,大庭氏有天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巣氏、葛大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氏之号”,伏羲氏之号又成了伏羲为始祖的龙系氏族为首领的渔猎时代的代称。《竹书纪年》载,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在位年崩,葬于陈。传15世,凡年。伏羲传承15代后的两千多年间,未见史书记载。由于历史太久远,宛丘也被岁月严严地尘封、湮没。到了春秋,由于《诗经》的出现,人们可在《陈风》中一睹宛丘的芳容。

《宛丘》篇云:

子之汤兮,

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

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

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

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

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

值其鹭翿。

《东门之枌》篇云:

东门之枌,

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

婆娑其下。

李然摄

诗中所写的都是春秋时代陈国的风情。周武王灭掉殷纣王之后分封诸侯,就把舜帝的后裔妫满封到陈国(淮阳),并把大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始建陈国,并在湖中岛上筑了都城,妫满以国为姓,是为陈胡公。胡公夫人爱巫女歌舞,所以陈国巫风盛行,不分冬冬夏夏都有人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白杨和柞树之下,挥舞着羽毛无休无止地唱呀、跳呀。由此可见,这时的宛丘依然是个高丘,有上下之分。丘上长满绿树,风光宜人,成了陈国的歌舞场。陈城通往宛丘有道路,城里人若要到宛丘游玩、跳舞,需要从东门出城,走在白杨掩映的林荫路上。

陈国六百多年后被楚所灭,宛丘成了楚国和汉代的墓地。宛丘这个名字也渐渐销声匿迹。又一个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谁也说不准宛丘在哪里。要找宛丘,偶尔散见于典籍和志书里。直到20世纪8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才真正揭开了宛丘的“庐山真面目”。

淮阳有宛丘,伏羲都宛丘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宛丘在哪里,只有请教历史记载。

《晋书地道志》云:“陈城南道东有宛丘,渐欲平。”

《太平寰宇记》载:“宛丘在县南三里,高二丈。”从这些记载中,人们可以知道宛丘在陈城的东南方向。从《诗经陈风》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宛丘距陈城不远,出东门可以走到宛丘。

事实上,淮阳县东南四公里处有一高丘,面积大约有百亩,高出地面3——5米。不过它的名字不叫宛丘,而称平粮台,又叫贮粮台、平粮冢。传为宋代包拯下陈州放粮,筛出砂子堆积而成。《淮阳县志》说:“贮粮台俗称平粮冢,高二丈,大一顷,有四门,林木郁然。”县城东南再无别的宛丘、高地,而是一望无际的平地。

那么,平粮台是否就是宛丘呢?

考古工作者从考察宛丘的形状特征入手继续从历史典籍中寻找答案。

《尔雅注疏》说:“宛丘中央隆峻,状如一丘于背上。”“丘上有丘为宛丘。”

朱熹释《宛丘》说:“四方高、中央下为宛丘。”

《说文解字》说:“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可见丘是自然形成的土丘。为什么宛丘却是丘上有丘,状如一土丘背着一土丘呢?为什么又如饭碗四方高中央下呢?是否有古人在丘上建筑了一座古城呢?带着这个问题,考古工作者对平粮台进行了考古发掘。

年的考古发掘证实了人们的猜想。

据考古专家曹桂岑先生的发掘报告,这个土丘上确实建有一座古城。古城呈正方形,面积平方米。城内使用面积多平方米。现存城墙的宽度,顶部为8-10米,底部13米。城墙残高3米多。大部分保存完好,采用的筑城方法为原始的小版筑堆筑法。

南北城墙的中间有缺口和路面,应是古城的南门和北门。南门有用土坯垒砌的门卫房,左右对峙。路面下埋有陶质排水管道,管道为轮制,拍印有篮纹、方格纹、绳纹、弦纹,节节相扣,北高南低,城内污水可由此排到城外换成河里。南门东部的夯土城墙下还埋有一条更为原始的陶排水管道。

在城址内发现房基十余座,多为长方形排房,有的是平地起建,也有高台建筑。普遍使用土坯作为建筑材料。还发现陶窑3座,墓葬数十座。

通过发掘,平粮台古城遗址有五期文化相互迭压。出土的原始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镰等。渔猎工具有骨鱼沟、石网坠、石箭头等。装饰品有骨簪、陶环、骨镯等。还出土了大量陶器,种类有棕陶、青灰陶、黑陶。器皿有鼎、罐、碗、碟、壶、豆、盆、甑、鬶、澄滤器、觚等。废墟内还残留着红烧土面、灰坑、木炭和未能完全燃烧的树枝。烧烤过的动物骨骼如蛤蚌、贝壳、鱼牙、鱼骨、兽骨,俯拾皆是。

土丘上建座土城,无怪远远望去好像是丘上有丘、大土丘背个小土丘。四周城墙与城中相比,的确是四方高,中央下。无论从方位、地形、地貌上看,平粮台与史书中有关宛丘的记载都是一致的。于是,考古专家断定:平粮台就是宛丘。而今,平粮台敞开了胸怀,坦白了它内中的秘密。于是,考古专家又进一步断定:宛丘(平粮台)就是复习所都的宛丘。平粮台古城址被公布为我国考古发掘出的时代最早的古代遗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早期奴隶制的产生等都有重要的价值。

年,平粮台(宛丘)古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节选自樊奇峰著《水城风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89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